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历史规划
2023
11/29
19:11
来源:
英吉沙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体:【
访问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英吉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3-11-29 19:11    来源:英吉沙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十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喀什地委、行政公署的正确领导下,英吉沙县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措施,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和进步,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党的十六大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英吉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坚持从全县的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充分把握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着力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英吉沙县“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部署。《英吉沙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编制“十一五”规划的依据,是指导今后五年各项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评估

“十五”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克服了重重困难,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一五”期间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78亿元,同比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亿元,1增长12.2%。经济总量在增长的同时,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农业总产值2005年预计达到6.2亿元,增长13.2%;经济林种植面实现了人均1.4亩的发展目标。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解决了特困人口温饱问题,2005年解决了农村3110户、13929人低收入人口脱贫问题。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827元预计提高到2005年的1394元,平均每年增加11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5元,年均增长6.3%;2004年启动了农村抗震安居工程,2005年底全县6432户农村居民住上了抗震安居房,为全面完成抗震安居工程任务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十一五”时期,英吉沙县面临的仍然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新疆发展和稳定的重大决策。确定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明确指出把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新疆直接享有一些符合新疆实际、操作性强的特殊政策。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内地省市、企业和自治区加大了对南疆的支持力度,英吉沙县是对口支援的受援县,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三是自治区在能源、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建设步伐加快,315国道的改扩建,南疆铁路喀什到和田段的延伸,喀什火电二期、布仑口水利枢纽水电项目建设,为解决英吉沙县经济发展的困难提供基础条件。四是英吉沙县的色买提杏正在形成规模和区域特色,有望发育成全县的支柱产业;享誉中外的“达瓦孜”之乡,“高空王子”阿迪力的故乡,这一旅游品牌开发潜力巨大;英吉沙小刀、阿西木彩陶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独特,市场前景广阔。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二是工业规模太小,成为经济发展的“短腿”;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水利、电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瓶颈制约突出,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亟待加强;四是产业支撑作用较弱,特色支柱产业不强,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小;五是体制改革难度增大,城镇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缓解就业矛盾能力不足;六是科教整体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各类专业人才缺乏,实用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七是社会就业压力大,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贫困人口比重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繁重;八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第二章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突破口,以扩大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体发展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建设“两大工程”,完成“三大任务”,实现“四大突破”,实施“五大战略”,落实“六项保障”,通过超常规跨越发展,实现英吉沙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坚定一个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发展,安定团结,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宽裕,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英吉沙。

——建设两大工程:一是建设“24415”富民工程;二是建设“2132”林果强县工程。狠抓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工作。

——完成三大任务:一是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使全县生产总值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完成县域经济发展任务;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即“优一产、强二产、活三产”,使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三是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

——实现四大突破:一是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富疆兴边和扶贫开发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二是优化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强化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工业快速发展,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实现新的突破;四是围绕打造喀什在中亚、南亚经济圈重心战略地位的有利时机,在市场开拓和营销上有重大突破。

——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规模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二是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三是实施特色农产品资源转化战略;四是实施科学规划战略;五是实施品牌推动战略。

——落实六项保障: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忧患意识、为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二是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执政意识和执政本领,为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牢牢掌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严格执法,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环境保障;四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转变作风、强化责任、真抓实干、艰苦创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措施保障;五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建设精干高效、廉洁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六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全县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

第二节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总体目标是县域经济布局进一步合理,经济结构有明显的改善,经济发展瓶颈得到缓解,国民经济得到跨越发展;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就业渠道得到继续拓宽,与全国、全疆和全地区同步实现脱贫解困,使人民的生活有较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进一步协调发展。把英吉沙县打造成喀什地区的重要特色果品生产基地、特色旅游大县。

——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达到13.60亿元,年均递增达到15%,比2000年翻一番半,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440元,年均增长14.5%。五年累计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亿元以上,年均17.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比2000年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活三产。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有重大突破,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得到改善,重点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0%。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3%,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县城建成区人均绿地达到10.5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三废”处理率达80%,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任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0.5%以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全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平方米,农村户均一套50平方米抗震房。城镇安置就业2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7000元(4000元),年均增长38%(24%)。

第三节产业布局

依托资源条件和地域分工原则,沿315国道一线两侧及县城南北展开县域产业布局。

优化工业布局。依托现有的工业区布局,沿卡拉克山以南建设以浙兰、海洋水泥厂为主的建材生产基地;以县城以西的屯河果业、冠农果蔬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区;将县城乔勒潘路北,建成商贸物流中心。

优化农业布局⑴林果:巴旦木主要在乔勒潘乡、龙甫乡、乌恰乡、苏盖提乡、托普洛克乡、沙罕乡、克孜勒乡、芒辛乡。红枣主要在色提力乡、英也尔乡、托普鲁克乡和克孜勒乡X411线以北及城关乡、芒辛乡部分村组。⑵设施农业重点在沙罕乡、克孜勒乡、乔勒潘乡、色提力乡、苏盖提乡和芒辛乡、城关乡部分村组。⑶畜牧业主要是发展畜牧基地和良种牛、羊繁育基地建设。依格孜亚、艾古斯两个乡重点发展畜牧业,其他乡侧重发展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

城区规划布局。依托英吉沙县城市规划和布局现状,向西、北扩延县城城区,兴建并完善县城政治中心、文体中心、商业中心,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围绕达瓦孜培训中心周边建成集表演娱乐、体育竞技、观光购物、吃住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第四节实施步骤

“十一五”期间,为打基础阶段。县域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小城镇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扶贫成果得到巩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疆平均差距逐步缩小。这一阶段,分两步走。2006~2008年为第一步,2009~2010年为第二步。在第一步规划实施中,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4.50%,到第二步期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3亿元以上,平均增长速度为15%,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

展望“十二五”期间,英吉沙县经济增长质量有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城乡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4%。

第三章“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坚持发展精品、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形成以林果

业为主导,设施农业、劳务输出、畜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优林果、强瓜菜、壮畜牧、输劳务”,到“十一五”末,棉花种植面积退减一半。围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建设两大工程:一是“24415”富民工程,建设2O万亩杏子精品园,4万座大棚,40万头牲畜,实现10万人次外出务工,户均建成50平方米抗震房。二是“2132”林果工程,实施“优化杏产业,发展巴旦木,开发开心果,推广红枣业”的林果发展规划,狠抓林果业基地建设,建成2O万亩色买提杏精品园、10万亩巴旦木、3万亩红枣、2万亩开心果基地,实现林果强县,林果业人均收入力争达到3000元。

发展壮大畜牧业。坚持发展大户、大畜和特禽养殖的“两大一特”战略,重点培育畜牧基地、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专业村,狠抓饲草料基地建设和青贮,提高千家万户整体养殖水平,形成以畜牧基地和良种牛、羊繁育基地带动,千家万户共同推进的畜牧业发展格局。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生产母畜比例,5年内使牛、羊的可繁母畜比例分别达到70%和75%以上。加快牲畜品种改良,3~5年使牛、羊良种率提高到70%以上。抓好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做到牲畜、家禽100%防疫。到“十一五”末,牲畜存栏达到40万头只(其中牛8万头,羊32万只),贫困户户均有10头(只)牲畜,实现畜牧业人均收入800~1000元。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面提高设施农业的数量、质量和效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建棚原则,重点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发展设施农业,以芒申乡、城关乡为中心,以乔勒潘乡、乌恰乡、沙罕乡、苏盖提乡、克孜勒乡为重点,建设4万座大棚。要多方筹集资金,切实解决设施农业肥料投入、用地和技能培训等问题,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和大棚的产出效益。到2010年实现农民设施农业人均年收入力争达到1000元。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十一五”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千方百计地吸引和支持区内外企业集团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势利导,培育多元化龙头企业,打造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农民,实现农民脱贫解困。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密切产业化项目中农企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发展订单农业,保障双方尤其是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民和企业“双赢”。重点建设和规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畜产品交易市场,使农户成为市场主体。

三、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教育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营造“农民外出务工光荣、务工致富更光荣”的良好氛围,要放宽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民走出家门,离土离乡,开辟新的创收门路。要以提高素质为核心,按照市场岗位需求和数量确定培训方式和重点,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逐步实现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开创政府引导、乡镇(或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组织、大户带头、农民自愿外出务工的新局面。组织农民异地承包土地、拾棉花、参加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鼓励农民进城从事餐饮服务、运输、建筑、家政服务等二、三产业。对劳务输出民工要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坚决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政策和乱收费,完善劳动合同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力争到2010年,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实现每户一人长期在外务工,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000元左右。

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干群关系、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各乡(镇)、村要把发展集体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十一五”期间,乡镇、村级集体年收入要做出具体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完成目标任务。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可搞经营土地、搞园艺、搞畜牧,也可以搞一些为农民服务的经济实体。到2010年,乡镇集体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要有2~3个;20~50万元的3~4个;10~20万元的6个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在五年内消灭空壳村,全县160个村平均每个村集体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收入的占到1/2以上,解决好村级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

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依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总的要求,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坚定不移地做好抗震安居工程,实现户均拥有一套50平方米抗震房。二是抓好乡村道路建设,做到100/100的行政村通四级砂砾路面,搞好绿化,大街小道搞得干净整洁。三是加大农村防病改水工程建设力度,使老百姓都能用上安全洁净卫生水。四是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农村电视入户,提高广播、电视、电话的普及率。五是要全面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民看病就医条件,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和能够看得起病的问题。六是在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加强各民族群众的和睦团结,搞好干群关系,从讲诚信,尊老爱幼等这些最基本、最实际的方面,加强农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七是加强农村人口调控工作,认真落实人口调控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持少生、优生,努力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八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构建和谐的干群、村民关系,使农村“五好”建设有新的发展,使农村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农牧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节依托特色优势资源,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一、大力推动工业发展

英吉沙县的工业发展,要坚持工业立县,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特色优势工业为重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地区提出的将喀什打造成中亚、南亚经济圈核心地位的构想,面向周边国家,发展轻工产品加工工业。提升现有企业的生产水平,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充分利用县域自然资源,推进工业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建设建材工业基地,创办果蔬食品加工区。以基地和加工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四大产业: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农业特色优势资源,重点引进以杏产品加工为主的果品加工企业。使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种养为基础、以加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跨越。千方百计引进和培育涉农加工龙头企业,以现有屯河果业、冠农果蔬加工为基础,创建工业园区。在园区内重点发展色买提杏、巴旦木、豌豆、玉米产品的精深加工,秸秆、苜蓿颗粒饲料加工,畜禽产品加工、小麦蛋白粉加工。以加工带种养,拉长产业链,促使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以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

矿产资源开发及相关产业。英吉沙县目前勘探开发的石灰石、石膏、石料等已形成地区优势矿产资源,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和争取国家的支持。“十一五”期间,建成喀(什)、克(州)区域的建材生产和组装加工业基地。除以上几种已开发利用的有限资源外,需加大对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推动矿业开发,扩大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特色手工艺品行业。在手工艺术品行业,主要发展英吉沙小刀、土陶、印花布及家具加工等。民族小刀生产要素进行资源整合,扩大规模,形成支柱产业。土陶、印花布要进行民间艺人的技艺传承、培训,发掘提高和项目开发,使其壮大成长。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争创名牌产品,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和“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格局。

电力工业。要坚持电源与电网建设并举的方针,电源建设抓好康帕一级水电站的建设,电网建设尽快促成110千伏电网项目建设,以解决全县工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立足本县,面向区内外,引进小型机电企业。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坚持开放兴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的重点方向:一是以杏产业为龙头,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杏、八旦木等果品、蔬菜的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加速英吉沙县成为喀什地区果蔬食品加工业基地的形成。二是以水泥生产为重点,协助海洋、浙兰水泥厂扩大生产能力,继续引进新企业,使英吉沙县成为以水泥建材加工为主的区域建材工业加工基地。三是大力引进资金投资旅游、星级宾馆、民族风情园项目的建设,以人流带动物流,促进经济发展。四是大力引进外贸出口型加工企业,以满足周边五国对轻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五是加强区域间融合及矿产资源共享,与克州共同开发铅锌矿产等资源,促进州县经济共同发展。六是抓住国家实施干部支援和经济对口支援南疆四地州的大好机遇,在“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共同发展”原则下,重点引进一批企业和资金,投向干鲜果、蔬菜的栽培、种植、保鲜、加工、包装、运输等项目,地质勘探项目,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和特色旅游项目。

第三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加大水利、交通、电力、电信、信息化、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以基础设施项目作支撑,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提升县级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水土保持、节水改造工程,以节水,增产、增效为中心,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保护环境。发展节水型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的利用率。改造农村饮水供水设施,解决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加强防洪能力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十一五”期间,①增水性工程:新建卡回水库和沙罕、栏杆、康莎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②节水性工程:包括依格孜牙中型灌区改造、德国赠款项目、万亩高新节水工程和9条渠道防渗、防洪、调节、改建工程;③盐碱地改良排水工程:包括新建各级排水渠80公里、音管566公里,库山河一支排改建④农村防病改水工程,“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供应严重不足问题,到2010年,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农村居民比例降低三分之一。

交通建设:“十一五”期间总共实施县、乡、村道路建设996.3公里。建成以县城为中心,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脉,村道为经络的覆盖全县的县、乡、村公路网。到201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四级沥青路;60%的乡、镇到行政村公路通四级沥青路;百分之百的行政村通四级砂砾路。积极做好国道315线疏勒至叶城公路改建工程英吉沙段和南疆铁路喀什至和田英吉沙段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建设各乡镇客运站工程,在客运站点的建设上,把农村客运站点建设与公路修建纳入整体步骤,做到路通站成。

电力建设:重点改变供电状况,提高电网负载能力,新建110KV变电所工程及110千伏安输电线路,解决供电“瓶颈”问题。对托普鲁克变电所等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设备完好率,确保变电设备安全运行。改造旧、老线路,降低供应电损耗,提高电能质量。

电信、信息化建设:加强邮政服务网点建设,扩大服务范围。逐步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比较可靠、迅捷的信息资源。通信网络建设在传输方面,除光缆传输外,形成数字微波、卫星等多种传输共同运行的立体网;在业务方面,通过建设实现拥有有线电话网、无线电话网、移动通信网等多种业务的全业务网络。全县固定电话总容量达到2万门,宽带用户600部,让快速、便捷的通信方式成为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

第四节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英吉沙县城镇发展建设,在现状布局框架下,沿315国道主轴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托普鲁克为次中心,带动南北两个乡镇组团辐射全县的城镇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竞争力。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5%,将县城初步建设成为喀什地区“园林式特色旅游城市”。

根据城市发展及总体规划的要求,在进行撤乡并镇的扩城调整前,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分区,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到2010年,全县城镇道路、供水、供气、排水、园林绿化、公交、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城市交通按“三纵五横,内成网、外成环”道路骨架进行开发建设,城镇重点工程建设,集中力量抓好一个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一个广场(文化休闲广场)、一个公园(芒辛大沟公园)等项目,全面提升城镇品位。规划期内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完成英也尔路、龙甫路南段、乌恰路、乔勒潘路、萨罕路和东西环路的干道及人行道、绿化带、路灯建设工程;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城市供水、供气、排水管道及污水处理场等基础设施。

“十一五”期间,县域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有乌恰乡、沙罕乡、克孜勒乡,加快撤乡建镇的进程。2010年重点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均达到2.5平方公里;道路硬化率达80%以上;供水普及率达90%以上;排水设施覆盖率达7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电力、电讯、市场、停车场等设施基本配套。强化对镇容镇貌的监管,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努力实施“蓝天、绿地、碧水”和“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塑造优美、舒适、文明的城镇形象。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以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为契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

搞活经营城市。以市场为依托,完善城镇经营机制,盘活城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严格按定额指标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充分挖掘潜力,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率。积极推进城镇市政及共用事业建设有偿使用制度,并将所得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市场手段实现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加快发展小城镇的第三产业,提升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功能。

第五节实施“科教兴英”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围绕经济和产业发展目标,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围绕“科技兴英”战略,积极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富民重点工程。增加科技投入,科技投入占到财政支出的1%以上,其中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在50%以上,全县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50人以上,为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县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确保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培育新品种、推广高效种植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应用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解决农、林、牧的良种繁育和病虫害防治。实施科技攻关,科技示范和农业产业化工程,重点建好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与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使其成为新技术产业开发、新技术产品出口、新技术人才成长基地。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果品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业、建材行业、手工艺品加工等行业科技应用率。以适用高新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为主要方向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速工业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县的卫生管理、医学信息咨询和医学教育网络信息系统,要加强重大疫情、流行性突发疾病、多发病、地方病的防治技术开发。

积极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健全技术转让、咨询、中介等服务体系,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服务。开展县、乡、村之间,县域内外之间的多方面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为科技发展和应用提供广阔空间。

坚持“人才兴县”战略,营造一个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实施“好政策吸引人才,好项目聚集人才,好环境留住人才”的人才聚集工程。积极选拔和使用好本地科技人才,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做好急需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引进工作,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持体系。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对有发展潜力的从事教育、卫生等各类技术岗位的优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加快推进以“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委托代培、定向培训、短缺专业岗位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改革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积极培育人才市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全县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比例力争达到20%左右。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要突破目前的48%,力争达到63%左右。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力争达到3800人,平均每年增长约3.5%。

第六节积极开发丝绸古道,大力发展特色旅游

“十一五”期间,为了开发和利用好特色的旅游资源,旅游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开发和发展名牌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迹、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利用“达瓦孜之乡”和达瓦孜文化资源,推出高空王子在世界的知名度,在英吉沙举办疆内、国内、国外高空能手的达瓦孜竞技比赛和表演赛,实施名牌战略、精品战略和客源市场多元化战略,突出特色,有选择、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优势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景点。推出一至二条旅游精品线路和加快旅游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及旅游商品的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英吉沙县旅游的知名度。加速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产业得到进—步发展壮大,不断提高旅游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十一五”期间,重点打造一条一日游旅游线路,“十二五”期间,争取落实两日或三日游。推出一日游旅游线路为:达瓦孜培训基地——名刀、土陶、印花布传统工艺(观花、品果、赏叶)——康赛水上乐园——民族风情园;旅游线路的规划和顺利实施需要多方面、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形成和壮大英吉沙县旅游产业的规模,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效整合“行、游、娱、住、食、购”等相配套的软、硬项目建设;加大市场宣传力度,利用南疆旅游节、各种会议把英吉沙县一日游旅游线路宣传出去,使旅游产品走出去,加快现有宾馆、饮食服务业的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标准,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使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拉动英吉沙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第七节坚持开发式扶贫,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认真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O01—2010年)》和中央自治区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紧紧围绕“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拓宽贫困群众增收门路"这三个基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坚持让贫困群众直接受益,突出抓好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逐步解决我县贫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落后状况,为稳定步入小康创造条件。

“十一五”期间,结合扶贫开发规划,多渠道筹措各类扶贫资金,加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村推进,使1100O户、5137O人越过国家规定的低收入贫困线;贫困户户均有一套5O平方米的抗震安居房;人均1亩精品果园;贫困户户均有1O头(只)牲畜;户均有1名劳动力在外长期务工;每户培养一名懂科学扶贫的明白人;使全县贫困户有95%用上自来水和照明电入户;村村有科技文化室、卫生室,达到整村推进“五通"、“五能"、“五能"的标准。切实落实自治区提出的“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做好“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落实各项扶贫措施。重点加大对林果业、水利基础设施、实施农业、畜牧业、村级公益事业、培训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扶贫力度,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对贫困农户的带动辐射作用,积极协调东、西协作扶贫,做好自治区、地直单位和全县各单位的社会帮扶工作。

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贯彻落实好现有各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专户运行。严格执行扶贫资金报账制和到村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县联系人制度。加强对到村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制定具体的检查验收办法,明确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重点,各类建设项目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和效果。

第八节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0年,英吉沙县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实现达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Ⅲ级水域标准,地下水保持达标率100%;交通噪音不超过50.1分贝,区域环境噪音不超过52分贝。城市环境主要控制指标:危险废物处理率稳定在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城市污水处理率90%;废水排放量控制在140吨;废气排放量控制在1.08亿标立方米/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控制在5000吨/年以下。

推进小城镇及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开展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活动,做好集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积极发展农村生态型村庄,结合农村居民点改造,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提倡家畜和家禽圈养,改善农村居住卫生环境,彻底改变集镇“脏、乱、差”现象;积极推广集镇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薪柴用量。努力使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有所改善,积极推广秸秆、粪便沼化还田,种植和养殖业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尽可能少施化学农药,禁止使用有机磷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农业灌溉用水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切实保护好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防治天然草地退化、沙化。转变水资源利用方式,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农业用水适时推行滴灌、管道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工业和城市用水要推广使用节水技术、节水设备,努力搞好废水处理和中水利用,确保生态用水。全县农区耕地综合覆盖率达到10%,森林覆盖率达到13.1%。

第九节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工作,以人为本服务为核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建立机构、人员、服务和管理更加规范的就业服务长效机制。加强职业培训,整合教育资源,做好农民工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劳动者技能,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和规范就业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就业指导,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巩固和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确保养老保险费的足额征缴和按时足额发放,加强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社会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体制与失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适应各种就业方式,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障制度。将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全部依法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使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并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保合一”的征缴模式,确保企业养老保险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建立健全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高度关注残疾、五保等社会群体,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落实就业政策,优化就业服务。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提倡和鼓励弹性就业、自谋就业、自主创业。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职能培训。全面启动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下岗企业人员再就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十一五”期间,确保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口2000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200人以上,培训农村劳务输出经纪人500人以上,劳务输出人员2万人以上。

第十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一、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和评估体系,基本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继续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结构,加快课程的改革步伐,提高办学效益。大力发展学前幼儿教育,逐步实现民汉合园。努力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继续落实“普九”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以“双语”教学为重点,扩大双语教学办学规模和覆盖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计划”,初步建立健全远程教育运行管理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全县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化,达到教育资源共享。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扩大职业高、初中班招生规模,继续实行“2+1”或“3+1”分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重点普及科技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职业教育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技能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文化和职业技术素质,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010年,全县儿童入园率达到2.3%(城镇51.2%),学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7.3%(城镇68%);小学在校生达到16240人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6%以上;初中在校生达到14364人以上,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2%以下。全县基本扫除15~50周岁青壮年文盲,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O.5%以内。教育结构不断优化,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日趋完善,教育总体水平不断增强。

、发展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三级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基本医疗设备,完善各级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重点加强县医院建设,配备能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先进医疗设备,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综合的服务。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相关医学类和专业的培训;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强化卫生监督职能,加强整顿药价和医疗收费监督力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卫生服务功能,为英吉沙县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至2010年,每千人拥有床位2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29人,护士0.93人。

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全面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加强乡(村)文化站(室)的建设和改造,到2010年乡镇文化站全部达到“三室一厅两场”的功能;村级文化室全部进行改造和设施配套。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组织全县性大型文化活动,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成立专门机构和文管场地,做好文物博物馆工作的管理;挖掘英吉沙县木戳印染、土陶等民间工艺特色文化;扫除文化垃圾,净化市场环境,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文化从业人员和工作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依法行政管理水平,规范文体市场秩序。更新电影放映工作设备,增加图书馆藏书量,扩大藏书量,发挥好图书馆的文化阵地作用。

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体育设施基本配套,发展体育事业。建设综合性体育球场和占地2万平方米的田径场,训练、培养体育人才;积极开展各类健身活动,有效增强国民素质;深入农村宣传全民健身的科学知识,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展以“诺鲁孜”节活动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兴办英吉沙县农民喜爱的赛马、叼羊、斗狗、斗羊、斗鸡、斗牛、赛驴等民族竞技体育比赛,配合英吉沙县旅游开发工作,促进体育运动、旅游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实现广播电视由模拟覆盖向数字与模拟混合覆盖的转变,扩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实现有线电视网络县乡通;实现数字化传输,提高信号质量,增加收视频道,提高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继续办好已有广播、电视节目,增加自办节目(维、汉各两套),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作用,配强人力,配强设备,做好外宣工作;加强乡站技术维护和专业人才技术培训,确保安全播出和三满播出,继续做好“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落实大喇叭进村工程和“电视扶智”工程,提高电视机入户率;让广大农牧民天天听着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和方针政策。到2006年,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第十一节建设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使之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准则。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全面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乡镇、文明户的创建评选活动和推动“诚信英吉沙”建设,创建喀什地区的文明县。引导广大群众遵守道德规范,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使我县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广泛宣传“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继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和争创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先进个人活动,大力表彰和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自觉地加强民族团结以及各方面的团结,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全力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第十二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地委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继续深入有效地落实各项维稳措施,牢牢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加强反分裂、反渗透思想教育,增强公民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三股势力”、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依照法规,进一步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严格落实“两项制度",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各级政法组织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能力;把维稳工作同乡镇“4211”工作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4211”工作机制的运行质量和效果,使乡镇机关干部成为维护稳定的强大力量;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对新形势下矛盾纠纷、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建立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依法正确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依靠群众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第十三节加强党的领导,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为保障“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必须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提高开拓创新能力。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对口支援单位的支持,引进区内外各方面的资金,加快英吉沙县的发展建设,确保规划的顺利完成。

第四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实施机制

第一节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按照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总体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十一五”时期,英吉沙县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协调配套,力争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并继续配套推进其他各项改革,逐步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加强组织、制度保障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为了保障规划的实现,各乡镇、各部门应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领导核心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把发展目标、建设项目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制定出长期和短期工作计划。同时应加大对实现“十一”规划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得到全县人民的关心和支持。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行政管理的力度和效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乡镇和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企分开、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原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移给企业、市场和中介组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强化政府行为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计划、财政、税务和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宏观调控体系,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策、经济杠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提高宏观调控的统一性、及时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

要用好用活国家、自治区有关的优惠政策和各种扶持资金。合理配置财政性资金,重点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加大投入。优先安排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救济性扶贫、公益性文化、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支出;加大对重点区域、城镇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集中力量投资建设一批重大工程。

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一是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二是建立政府土地储备制度,出台土地经营优惠政策。三是给予投资者在财税、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四是引导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多种所有制组织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构建起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自筹为主、民间资本参与的科技投融资体制。五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制定鼓励和支持企业研究开发、联合发展、向支柱产业集中的产业政策,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

三、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快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加强科技管理能力和科技机构的建设,健全科教兴县的条件和保障机制。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组织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程,推广采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企业应加大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投入,确保每年的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比例。

培养一支创新人才队伍。在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配套改革的前提下,加大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集聚和发挥作用的良性机制。

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全社会崇尚科学和技术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科技创新,维护创新主体权益。实施激励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强化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扶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区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到英吉沙兴办研究开发机构,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四、规划实施的建设项目保障

改进项目谋划方式。在项目筛选、研究、储备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企业和主管部门的主体作用,由项目主体提出项目,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

建立项目资金支撑机制。加强对国家和自治区的资金争取;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启动民间资本。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改善民间投资环境,放宽投资领域,打破行业垄断,吸纳社会闲散资金。

建立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成立项目建设推进年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小组项目推进例会制。各乡镇、各部门要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对重点推进项目实施跟踪问效,严格奖惩,要通过项目建设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建立项目环境优化机制。建设政务公开,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努力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坚决查处政策上的“梗塞”。

第二节建立健全实施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英吉沙县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要在县委领导下,县人大的监督下,由县人民政府按规划组织执行。要集中全县财力、物力、人力,形成合力,实现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县人民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时,要分年度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全县各有关部门根据规划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各乡镇政府在经济工作中,从实际出发,贯彻好规划的精神,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监测。县乡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规划的调整审批机制,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县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它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县人民政府需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

“十一五”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实施中央对新疆工作提出的“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全县人民要在县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把英吉沙县建设得更加和谐稳定、更加繁荣进步,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