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历史规划
2020
10/08
14:10
来源:
英吉沙县扶贫办
字体:【
访问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英吉沙县农村扶贫开发“十三五” 专项规划(2016-2020年)

发布时间:2020-10-08 14:10    来源:英吉沙县扶贫办

第一章    总  论

1.1  规划背景

扶贫开发是英吉沙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英吉沙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英吉沙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南疆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这是中央和自治区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全各级党政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必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超常措施,把握时间节点,确立奋斗目标,努力补齐短板。科学编制好英吉沙县“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专项规划,树立新的扶贫开发理念,指导和引领“十三五”期间英吉沙县扶贫开发工作,明确具体目标和任务,设定约束性条件,确定扶贫开发年度目标和分类施策计划,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行业规划提供路径目标导引和支持,对于凝聚各方力量做好“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规划》依据英吉沙县扶贫开发的发展需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减贫)、“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进行编制,是未来五年英吉沙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规划,是编制和实施年度计划和各类扶贫项目的基本依据。

1.2  规划依据

1、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

2、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央领导关于扶贫开发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3、《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4、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

5、中发[2014]5号文件精神;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三地州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

7、《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

8、《关于深入推进新疆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新党办发〔2014〕12号);

9、《关于全面推进新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新党办发[2015]29号);

10、自治区党委、地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和决定;

11、自治区南疆工作会议和新党发【2015】10号文件精神;

12、自治区党委八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

13、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1.3  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

第二章 “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和经验

2.1  扶贫开发基本情况

英吉沙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3个乡均是扶贫开发重点乡,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村15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2.02%,扶贫对象26703户104070人,贫困发生率达41.29%。预计到2015年末为19579户74925人,贫困发生率为28.85%,比喀什地区及全疆2015年末预计的平均贫困发生率分别高出2.68%和14.13%;2015年末有贫困村10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5.64%,其中山区贫困村14个。居难“安”、路难“行”、脱贫难、致富难,仍是英吉沙县大部分贫困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2.2  “十二五”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

全县各级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树立“扶贫为了富裕百姓,为了造福社会”的扶贫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科学谋划、高位推进扶贫攻坚,以农牧民增收致富为中心任务, 坚持开放式扶贫方针,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坚持区域发展与扶贫进村入户同步推进,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援疆扶贫“四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着力实施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统筹兼顾方略,着力推进扶贫开发精细化管理,确保了“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英吉沙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据统计,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3.69亿元增加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25.13%。其中:2015年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14.38%;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43.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28.65%。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63.6亿元,比2010年增长400%,年均增长38.0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095元增加到2015年的7016元,增收3921元,年均递增17.78%,翻了一番。人均GDP由2010年的5172元预计增加到2015年的14230元,年均增长22.4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10年的6269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亿元,年均增长26.11%。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总体来看,县域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逐年增强。

(二)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英吉沙县积极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通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带动、山区扶贫、雨露计划和小额信贷等扶贫模式,实行专项扶贫引导、行业扶贫跟进、社会扶贫支持、援疆扶贫倾斜“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按照2010年的扶贫标准2300元(不变价),贫困人口从2010年末的33875户136007人减少到2015年末的19579户74925人,“十二五”期间有56个贫困村退出,净脱贫14296户61082人,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6万人目标任务。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59.87%下降到2015年的28.8%。

(三)贫困面貌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英吉沙县不断加快水、电、路、田、林、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累计争取到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1710.7万元,整合各类资金18.5亿元,以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主要抓手,按照“一片一规划、一村一政策、一户一方案”的方式,共实施项目2860个,建设和完善了一批事关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的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环境。5年累计新修防渗渠287.12公里、排碱渠76.91公里、实施节水灌溉6.9万亩、低质土地整治24万亩、配套抗旱机井364眼、新建通村公路698.54公里、村内通组道路215.3公里、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用水7.3万人、电力入户3.1万户、住房改造3.18万套,一批关系贫困乡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建设与完善,贫困乡村环境得到整治,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期间,英吉沙县围绕“两基”目标着力做好社会事业学生入学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得到稳步提升。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和综合传输覆盖能力显著提高,广播覆盖率达到99%,电视覆盖率达到99%。五年累计完成31860套安居富民房建设,占到了全县农村总户数的50%以上。扎实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十二五”期间累计促进就业再就业250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归零状况。一大批社会公共服务和民生建设项目完成,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贫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五)培训就业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训贫困农牧民25644人次,完成任务的117.86%。围绕县域经济布局和企业用工需求,聚合各类培训资金,开展建筑、餐饮、修理驾驶等培训开展定向培训5820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5000人。以卫星工厂模式,将生产车间建在了贫困农民的家门口,通过“定向培训、订单就业、原料配送、产品回收”等方式,既解决了企业用工和贫困农户就业脱贫双重问题,又培育储备了产业工人,推动了县域企业的发展。开启了贫困群众出家门、进厂门,边培训、边就业、边生产、边脱贫的新模式。

六)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以好条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居民点、好庭院“六好”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贫困乡村环境得到整治,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两年来,全县完成道路硬化323公里,门前硬化25780户,院内硬化美化11376户,棚圈改造9600户,建设房前屋后拱棚6000座。

“十二五”期间,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喀什地委、对口援疆省市的关心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英吉沙县扶贫开发投资力度最大、经济社会发展最好、贫困群众得实惠最多、减贫进程最快、扶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英吉沙县做出了积极努力。

回顾“十二五”,在扶贫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整村推进扶贫模式、集中连片扶贫模式、产业化扶贫模式、培训就业扶贫模式等,融合了专项扶贫引导、行业扶贫跟进、社会扶贫支持、援疆扶贫倾斜“四位一体”大扶贫模式,取得的成效令人鼓舞,获得的启示和经验弥足珍贵。

2.3  “十二五”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回顾“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英吉沙县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扶贫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整村推进扶贫模式、集中连片扶贫模式、产业化扶贫模式、特困山区扶贫模式、雨露计划扶贫模式和小额信贷扶贫模式。

实行专项扶贫引导、行业扶贫跟进、援疆扶贫倾斜、社会扶贫支持“四位一体”大扶贫模式等有效形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坚持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大投入,合力攻坚,务求实效,保证了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构建有利于协作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保证了扶贫开发各项目标顺利完成;三是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因地制宜、大胆尝试、总结经验、典型带动、宣传引导,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扶贫开发成功之路;四是坚持部门联动、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贫困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五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扶贫开发、脱贫致富之路;六是坚持智力扶贫,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问题;七是坚持产业扶贫、推动就业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科技扶贫等多措并举,整村推进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互相促进,援疆扶贫和社会扶贫重点支持,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八是全县各级干部职工坚持科学作为、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是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持续推进的有力保证。

“十二五”期间,英吉沙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令人鼓舞,获得的启示和经验弥足珍贵。通过对五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认真梳理,总结推广了一批切合英吉沙县实际的扶贫开发经验:--即培育林果业等支柱产业带动大范围脱贫经验通过常抓不懈,林果业增收和脱贫效果明显;--转移就业脱贫经验,通过劳动密集型就业基地建设和设立卫星工厂等模式,解决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实现脱贫;--建成工业园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通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形成了推动特色种植、庭院经济、旅游扶贫的扶贫经验;--通过发展村级互助资金和小额到户贴息贷款体现民管、民用、民受益,使农户真正当家作主,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提高了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的金融扶贫试点经验;--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援疆扶贫和社会扶贫四管齐下,建设美丽乡村的大扶贫经验。这些经验既是对英吉沙县“十二五”扶贫开发实践的总结,也为英吉沙县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第三章 “十三五”英吉沙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

3.1   扶贫攻坚面临的重大挑战

英吉沙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3个乡均是扶贫开发重点乡,英吉沙县是南疆四地州片区县之一,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尚未根本改变,扶贫开发面临诸多新困难和新问题。一是面临两个主战场压力二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村15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2.02%,扶贫对象26703户104070人,贫困发生率达41.29%。2015年末为19579户74925人,贫困发生率为28.8%。三是收入水平低,稳定增收难。2015年,全农民人均纯收入7016元,比全国2014年9892元还少2876元,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很大,贫困农牧民综合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制约农村产业发展因素多,产业扶贫遇到许多新难题;四是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贫困村大多远离当地经济政治中心,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人地矛盾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扶贫成本高,因病因灾返贫率高,脱贫难度极大。

3.2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扶贫开发新的重要机遇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了到2020年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南疆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自治区八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扶贫开发列入“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和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委扩大会议把全面消除贫困作为英吉沙县“十三五”各级党政的一号工程,为确保全面实现脱贫目标提供了政策支持和顶层设计;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了兜底的制度保障;我扶贫开发总结探索出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英吉沙县社会稳定大局持续向好,为推进“十三五”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英吉沙县扶贫开发也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到2019年使现有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11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是中央和自治区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全各级党政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第四章  扶贫标准和对象

4.1 扶贫标准

以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当年不变价预计2020年现价4000元)国家确定的农村扶贫标准为扶贫标准。

4.2 扶贫对象

规划范围,涉及英吉沙县13个乡,分别为:城关乡、芒辛乡、英也尔乡、萨罕乡、色提力乡、乔勒潘乡、龙甫乡、艾古斯乡、乌恰乡、苏盖提乡、托普鲁克乡、克孜勒乡、依格孜牙乡。实施规划区域内共有163个行政村。

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当年不变价,预计2020年现价4000元)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线为扶贫标准。“十三五”期间,英吉沙县还有107个重点村,占全县行政村的65.64%。在册贫困户数19579户74925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28.8%。

第五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南疆工作会议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自治区八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牢固树立稳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把扶贫攻坚作为英吉沙县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十三五”期间一号工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重要抓手,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的问题。建立健全“六个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科学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实现四种类型的脱贫方式,全面落实“四个切实”的具体要求,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两个全覆盖”工程,举全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5.2 基本原则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牢牢把握和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树立稳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扶贫攻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作为英吉沙县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作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作为英吉沙县各级党政的一号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谋划和推进,落实责任主体,构建县、乡、村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层层签订军令状抓脱贫的扶贫格局。

——坚持主体地位。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作为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把激发和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既扶贫又扶志,坚决反对“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调动扶贫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苦干不苦熬,鼓励和提倡靠艰苦奋斗改变命运。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长期稳定就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发挥实施主体、推进主体、受益主体作用。

——坚持精准扶贫。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扶贫攻坚的基本方略,瞄准“穷人”、找到“穷因”、拔掉“穷根”、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因人施策、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扶贫类型施策,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增强扶贫攻坚的精准度。

——坚持合力攻坚。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的政治责任、县市的主体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对口援助省市的帮扶责任、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责任,广泛动员汇集更多扶贫资源,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援疆扶贫和社会扶贫 “四位一体”的扶贫体系,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扶贫攻坚的根本动力,创新完善精准扶贫、单位联村干部帮户、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考核评价等体制机制。为扶贫开发增动力、添活力。

第六章  总体目标

6.1 总体目标

始终坚持将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合理配置扶贫专项、行业部门和社会、援疆等方面的资源,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区分贫困类型,找准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力争到2019年,118个重点村全部退出,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与全疆、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6.2 年度目标

根据全县13个乡经济发展和贫困现状,4年扶贫攻坚计划将分梯度推进,采取攻坚、巩固、提高的方法。从2016年开始,形成有先有后、你追我赶的工作格局。条件和基础好的率先脱贫、摘掉贫困“帽子”,到2019年,确保英吉沙县所有贫困摘帽。鼓励率先摘帽、退村减贫实行摘帽不摘政策,对率先摘帽退村的继续给予扶持,用于对脱贫后的巩固提高。对因灾因病原因返贫人口,要综合施策年内消化解决。

   脱贫攻坚时间路线图到2019年,建档立卡26703户10407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8个重点村全部退。其中: 2016年全县脱贫4895户18732人,20个贫困村退出;2017年脱贫4895户18732人,31个贫困村退出;2018年脱贫4895户18732人,29个贫困村退出;2019年脱贫4894户18729人,27个贫困村退出现行标准下的26703户104070贫困口实现脱贫,118个重点村全部退出2019年进行全面巩固提高,迎接自治区摘帽验收。稳定实现“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区域整体贫困得到有效解决。

第七章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建立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机制是新阶段扶贫攻坚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喀什地委的要求。建立符合英吉沙特点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实施精准扶贫“两个全覆盖”工程,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全面推进“六个精准”,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7.1 扶贫对象精准

完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动态掌握基本信息,及时更新数据,让遗漏的、返贫的进来,让已脱贫的退出。充分运用目前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和识别成果,逐户分析致贫原因,逐村进行分类,精准制定扶贫方案和年度减贫计划,明确脱贫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对号入座、逐年销号、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7.2 项目安排精准

健全扶贫项目决策机制,因人、因户、因贫困原因、因扶贫类型确定项目。以增强扶贫的精准度和扶贫效果为衡量标准,在项目安排上要突出产业项目的引进和产业扶贫的理念,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更加突出造血功能的建设,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援疆扶贫和社会扶贫的项目有效衔接,形成合力,重点投向118个贫困村。县域经济社会“十三五”规划要把县级扶贫开发专项规划列专章并提出落实要求,各行业规划要根据扶贫开发规划中行业职责进行任务认领,并在行业规划中进行衔接落实。用好扶贫开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至县市的政策,把干什么、怎么干的选择权交给乡村、交给群众,按其所需,尊其所愿,真正做到好事让基层组织办、好人让基层干部当,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7.3 资金使用精准

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使项目到村入户,把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深入推进“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主动加强与行业部门的联系,以扶贫攻坚规划和贫困村为平台,以整村推进和山区村为重点,从规划编制和项目申报开始就从源头上有效整合各方面资金,以专项扶贫资金到农户,行业资金打基础,援疆资金重民生,社会资金抓帮扶的方式,整村推进水电气路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7.4 措施到村到户精准

因村施策,因人施法,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重点对贫困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九通、九有”标准;因户施策。对贫困户通过精准扶贫达到“九能”条件;因户施法。完善单位联村干部帮户机制,抓好“访惠聚”活动,在住村工作组和干部的帮助下,坚持“一片一政策、一村一方案、一户一办法”,通过综合施策,落实好到村到户帮扶措施。

7.5 因村派人精准

在“访惠聚”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对118个贫困村和地县、乡三级单位干部联村帮户“两个全覆盖”工程,不脱贫、不脱钩。落实好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举措。第一书记人选主要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人员中选派,任职时间不少于一年。在任期内要明确其工作目标、脱贫任务并健全考核验收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干部到基层干事创业和成长。

7.6 脱贫成效精准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解决“如何退”的问题,全面推行以脱贫成效为主的考核机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压实脱贫攻坚党政主要领导的政治责任,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在时间节点上摘帽退出脱贫作为贫困县市重要的考核指标,实行扶贫开发工作一票否决制,并进行责任追究,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聚焦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党政一把手的工作责任真正得到落实,确保扶贫攻坚的目标顺利实现。

第八章  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

根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资料,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实地调查,分析致贫原因,采取各级干部职工联村帮户扶贫、差异化扶贫、造血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市场化扶贫等措施,对118个贫困村实现水、电、路、气、房、网和环境改善“七到农家”工程全覆盖。对贫困户通过生产发展转移就业、生态保护、教育扶持、易地搬迁、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等有针对性的实施扶贫措施和路径,使26703104070贫困人口实现如期脱贫,精准脱贫。主要脱贫类型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增质增效脱贫一批;通过加大教育帮扶加强培训促进就业脱贫一批;通过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和修复脱贫一批;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及各级干部帮扶脱贫一批,让其享受各项帮扶政策支持,并努力使其从四个类型中脱贫,即通过现有的产业提质增效脱贫一批35252人,通过教育扶持和培训转移就业43949人,通过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和修复脱贫1969人,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兜底脱贫22900

8.1 通过农村产业提质增效脱贫一批

“十三五”期间,英吉沙县要立足农村实际,加大现有农村产业建设和改造力度,通过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使35242人通过农村产业就地就近实现脱贫。优先发展高效农业,新建拱棚7万座,总数达到10万座,建设日光温室1000座;发展苗木花圃8万亩,总数达到10万亩;规划建设畜牧养殖园区2个,园区内新建标准化养殖场28个棚圈168座;结合农村“六好”建设,新建千家万户标准棚圈2万座;引进杏子加工企业,新建烘干房,保鲜库,推进小杏子、大产业的深入发展。通过农村产业提质增效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就近精准脱贫。

8.2 通过加大教育扶持和培训力度转移就业脱贫一批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牢固树立就业是英吉沙发展和团结稳定的基础理念,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作为第一要求,第一责任和第一目标,围绕“四个立足”(立足产业带动、立足就地就近、立足疆内解决、立足援疆促进)。通过加大教育支持和培训力度,以技能、纪律、语言、法律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大对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加大对普通高校在校农村学生的帮扶力度,努力通过教育培训使每一户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家庭通过教育扶持培训,实现一户一人就业,共计43949万人通过稳定转移就业实现脱贫。

加大就业扶贫力度,落实就业政策。牢固树立改善民生关键靠就业,就业是喀什发展和团结稳定的结合点的理念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通过一户一人,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争取每个贫困户有一名劳动力稳定就业,实现转移就业脱贫。

主要路径:一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推进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政策全面落实,以提高贫困户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贫困家庭初高中未升学人员、中青年富余劳动力、家庭妇女为对象,以技能、语言、法律培训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贫困户培训档案,保证每个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人参加培训并掌握1项以上致富技能,激发创业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改变等、靠、要思想,真正做到“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扶持各类劳务合作社、劳务经济人和“职业中介机构”发展,扶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农民专合作社通过“招工+培训+就业”方式向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建立完善劳动力转移激励机制,推进劳动力加快转移。

二是进一步扩大就业扶贫面。发挥产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就业带动强的劳动密集型项目降低准入门槛吸纳当地就业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服务业、民营企业落地,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宜分则分、宜统则统,引导企业在乡村设立卫星工厂,让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用好用活国家、自治区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政策,努力增加就业。承接好援疆省市产业转移,发挥产业援疆的就业效应。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质量,在劳动就业、土地、厂房建设、用电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让企业进得来、落得下、见效早、发展快,带动贫困户稳定就业。

8.3 通过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和修复脱贫一批

主要是针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发展条件和水土、生态保护区等不适宜发展条件的地方,以及城市发展、村庄整治、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困难的地方的贫困人口,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易地搬迁,扶持产业发展,改变生产生活环境。坚持农民自愿、突出重点、鼓励探索的原则,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要求,围绕“建房、搬迁、产业、保障、配套、退出”六个关键环节,科学规划选点。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同步,村内就近安置和跨区安置结合,农村安置和城镇、厂园安置并举。力争5年内统筹解决1969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8.4 通过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兜底一批

坚持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统筹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稳步推进“两线合一”。采取分类扶持措施:一是帮助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在享受低保政策同时,再通过产业扶贫、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等帮扶措施实现脱贫;二是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抚养人的农村“三无”人员通过社保政策兜底脱贫。研究制定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实施办法,到2020年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基本一致。

第九章  重点建设内容

本规划建设的重点是喀什地区118个扶贫开发工作贫困村和104070贫困人口。本规划项目设计根据建档立卡在册贫困户和贫困村的规模,通过调研和行业部门、乡镇、村、驻村工作队及贫困户的意见后,按照“五个一批”脱贫方式和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社会事业、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内容,汇总梳理而来,同时征求了县级相关部门意见,基本上反映了英吉沙县“十三五”贫困户和贫困村扶贫开发的实际需求。

本规划建设的重点是全县11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重中之重的是尚未通过整村推进验收的107个重点村,对已达到验收标准的11个重点村进行巩固提高。本规划项目设计根据在册贫困户项目实际需求,重点村的项目自下而上汇总而来,基本上反映了英吉沙县“十三五”重点村扶贫开发的实际需要。本规划形成了十二大类139个子项目,计划投入资金959662.71万元,按照资金来源分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5242.02万元,行业部门资金612940.79万元,援疆资金37734万元。

按项目类别分为:村级道路畅通工程项目6个,占项目总个数的6.38%,计划投入资金81370.1万元,占总资金的8.48%;饮水安全工程项目2个,占项目总个数的2.13%,计划投入资金17850万元,占总资金的1.86%;农村电力保障工程项目2个,占项目总个数的2.13%,计划投入资金20187万元,占总资金的2.1%;安居房建设工程项目7个,占项目总个数的7.44%,计划投入资金281768.8万元,占总资金的29.36%;特色产业增收工程项目45个,占项目总个数的47.87%,计划投入资金137469.52万元,占总资金的14.32%;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项目1个,占项目总个数的1.06%,计划投入资金680万元,占总资金的0.07%;教育扶贫工程项目10个,占项目总个数的10.64%,计划投入资金112020万元,占总资金的11.67%;卫生和计划生育工程项目2个,占项目总个数的2.13%,计划投入资金2560万元,占总资金的0.27%;文化建设工程项目4个,占项目总个数的4.25%,计划投入资金75000.08万元,占总资金的7.82%;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11个,占项目总个数的11.7%,计划投入资金186220.94万元,占总资金的19.4%;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3个,占项目总个数的3.19%,计划投入资金27421.17万元,占总资金的2.86%;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1个,占项目总个数的1.06%,计划投入资金17115万元,占总资金的1.78%

按年度分为;2016年投入资金203608.41万元,占总资金的21.22%;2017年206217.33万元,占总资金的21.49%;2018年191405.17万元,占总资金的19.94%;2019年185123.15万元,占总资金的19.29%;2020年173308.65万元,占总资金的18.06%。

按年度分为:2016年需投入资金2437958.84万元,占总资金的28.27%;2017年需投入资金2597306.92万元,占总资金的30.11%;2018年需投入资金1817938.85万元,占总资金的21.08%;2019年需投入资金970423.18万元,占总资金的11.25%;2020年需投入资金800276.95万元,占总资金的9.28%。

9.1村级道路畅通工程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构建连接周边乡(镇)及村组道路的农村路网。到2020年末,具备畅通条件的行政村和部分自然村实现路面黑色化 ;主要实施乡与村,村与村,村内部道路的硬化。实现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运班车,具备条件的行政村设置招呼站,使农村交通出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形成便捷的农村公路服务网络。

计划实施项目6个,计划投入资金81370.1万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26128.54万元;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16094.54万元;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13650.34万元;2019年计划投入资金13243.34万元;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12253.34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完成通村硬化路面里程858.4公里;通自然村(组)硬化路面里程198.5公里;村内连(串)户硬化路面里程167.2公里。建串户路太阳能路灯19408套;通客运班车7个村;建招呼站300个。

9.2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结合县城饮水工程扩容扩网改造,实施城乡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到2020年,全面解决所有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困难,农村定居点饮水安全得到保障,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让贫困农牧民喝上安全水。

计划实施项目2个,计划投入资金17850万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3570万元;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3570万元;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3570万元;2019年计划投入资金3570万元;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357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解决居民安全饮用水25000户,修建饮水管道900公里。

9.3 农村电力保障工程

全面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项目,提高贫困村用电保障;以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所有贫困村全部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在电网无法覆盖的山区村实施光伏电站工程保障;全面解决无电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所有行政村通生产用电。

计划实施项目2个,计划投入资金20187万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 5366万元;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6980万元,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1880.1万元,2019年计划投入资金1357万元,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4604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解决居民安全用电5482户;架设输变电线路649.35公里。

9.4 安居房建设工程

以“改善和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和住房安全问题”为落脚点,重点关注“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的农户。到2020年,全面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

计划实施项目9个,计划投入资金281768.8万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58239万元;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59871.8万元,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59867万元,2019年计划投入资金54867万元,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48924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新建安居房37734户;解决通暖气5000户,发展庭院经济21500户,天然气入户8100户,建惠民超市47个,建设垃圾池及污水处理场459座,建农贸市8个。

9.5 特色增收产业工程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和农区草原畜牧业作为英吉沙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优先发展高效农业,新建拱棚7万座,总数达到10万座,建设日光温室1000座;发展苗木花圃8万亩,总数达到10万亩;规划建设畜牧养殖园区2个,园区内新建标准化养殖场28个棚圈168座;结合农村“六好”建设,新建千家万户标准棚圈2万座;引进杏子加工企业,新建烘干房,保鲜库,推进小杏子、大产业的深入发展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均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体系,确保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项以上稳定增收产业。

计划实施项目45个,计划投入资金137469.52万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20673万元;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24969.9万元,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29446.22万元,2019年计划投入资金28947.1万元,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33433.3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

——种植业。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稳粮、优棉及特色农作物、设施农业和种植蔬菜为主。其中粮食作物按照人均1亩口粮田要求,种植优质高效粮食3万亩,瓜果5万亩;特色种植红柳大芸2万亩;设施农业40025座,其中温室大棚25座,拱棚 40000座。

——畜牧业。支持购买良种畜195951头(只),其中:牛29400头、羊166400只、驴51只;饲养家禽50.24万只,其中:鸡44.52万只、鸭2.8万只、鹅2.92万只;特色养殖鸽子590万羽;畜牧业设施   40.21万座,其中;农区暖棚1.6万座、禽舍等1.176万座、青贮窖1.21万座、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33座、药浴池160座;饲料加工机械1010台。

——林果业。支持新定植、补植果树80550亩,其中:红枣900亩、核桃11100亩、巴旦木5000亩、杏6.02万亩、西梅2000亩、苹果700亩、梨子300亩、葡萄150亩,其他200亩;嫁接改造152.76万亩,其中:红枣500亩、核桃6100亩、巴旦木3900亩、杏20000亩、西梅2000亩、苹果500亩、梨子100亩;苗圃育苗10万亩、烘干房600座;搭建葡萄架3600座;果蔬晾干房115座。

——特色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购买地毯架200台、刺绣机645台、缝纫机3850台、木器等其他小手工艺品加工器具110台。      

——支持农村经济组织建设。“十三五”期间积极培育扶持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86个,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73个,扶持电商扶贫点(主体)107个。

9.6 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大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以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名镇(村)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发展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休闲采摘观光农业等项目建设,实现旅游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计划实施项目1个,计划投入资金680万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20万元;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540万元,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40万元,2019年计划投入资金40万元,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 4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发展农家乐340户。

9.7 教育扶贫工程

扶贫先扶智,突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教育四个重点,全面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智力和人口素质保障。加快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到2020年,学前两年适龄儿童入园率达95%以上,幼小衔接率达100%,力争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中入学率达到90%以上。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努力消除辍学现象。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普职比大体相当。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全面实现未升入高中和大学(大专)的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落实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提高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在校贫困生学费和生活费的补助标准。促进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倾斜,提升基层教育质量,做好教育扶贫脱贫工作,努力切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推动转移就业教育培训。把就业作为第一民生工作,以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为总目标,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实施 “四个一”工程(即:一户一人、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提高贫困户充分就业能力;加强与城镇园区、企业的对接,组织和引导贫困劳动力进城进园进厂务工经商、转移就业;依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短、平、快”项目,就近就地转移农民就业,使贫困劳动力务工与农业生产两不误、两受益;逐步解决贫困乡村农民的稳定就业和富余劳动力问题,所有有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都能得到有效的技能培训。到2020年争取实现通过1人就业脱贫全家的减贫目标。

计划实施项目10个,计划投入资金112020万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15661万元,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36236万元,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24209万元,2019年计划投入资金22571万元,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13343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新建校舍96所,改扩建校舍16所,新建学前教育场所40个;贫困大学生救助 1050名,中等职业教育补助 4000名,高等职业教育补助3500名;县、乡、村管理人员培训3000人,贫困户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2500人,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23000万人,贫困户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5800人。

9.8 卫生和计划生育工程

到2020年,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人人拥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城乡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健康状况和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明显提升,居民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2020年,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全覆盖。加大农村医疗救助力度,降低门槛,扩大贫困村医疗救助面,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相应扩大贫困村低保保障面,积极探索农村贫困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的农村贫困人口兜底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到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34以内,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群众普遍享有较好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和优生指导。加大对计划生育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把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作为脱贫减贫的重要工作来抓;减少贫困人口,提升扶贫效果。

计划实施项目2个,计划投入资金2560万元,全部在2016年完成。

主要建设内容:新建村级卫生室113所,改扩建村级卫生室15所。

9.9 文化建设工程

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实现自然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每个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全覆盖;每个村至少确定一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

计划实施项目4个,计划投入资金75000.08万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19309.8万元,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8468.38万元,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15920万元,2019年计划投入资金15541.9万元,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1576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新建文体活动场所280座,新建村级文化室10座,改扩建村级文化室33座,文化室购买图书44600册。

9.10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农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贫困村干、支、斗、农四级渠系防渗、中低产田改造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水利用率提高到55%,农业现代化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计划实施项目11个,计划投入资金186220.94万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36358.91万元,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38581.31万元,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36502.11万元,2019年计划投入资金39191.71万元,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35586.9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完成 153600亩人工饲草料地建设,完成326000万亩低质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7万亩,节水灌溉;修建2381.6公里防渗渠,排碱渠1164.4公里,修建30座桥,涵洞3457处,闸口451处,新打293眼节水灌溉井,新建29座扬水站。

9.11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加快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重点生态防护林和四大生态屏障、四条绿色长廊等工程建设;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大对胡杨林、荒漠灌木林、河谷林等公益林保护力度。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8.85%。

规划期内共计划实施项目3个,计划投入资金27421.17万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5292.16万元,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5270.4万元,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5270.4万元,2019年计划投入资金5794.1万元,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5794.11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申请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任务15万亩,防风林建设12.01万亩,天然林保护20.5万亩。

9.12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结合小城镇建设、水土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因素,对搬迁农户落实产业扶贫、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等帮扶措施,鼓励农牧民向城镇园区搬迁,进城进厂进园从事二三产业。用好国家对1000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政策,努力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支持。到2020年,完成489户1969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规划期内共计划实施项目1个,计划投入资金17115万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10430万元,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5635万元,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105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分散安置489户1969人

第十章  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10.1 完善管理体制和改革考核评价机制

围绕“地区统揽、县抓落实、乡镇衔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压实扶贫工作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的责任。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县、乡镇、村的职责,层层签订年度脱贫和整村推进任务责任书,形成县、乡、村级抓扶贫攻坚体制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落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严格检查验收,增加扶贫开发在年度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实行脱贫任务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对党政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把脱贫攻坚作为英吉沙县的一号工程。引导各级干部真正集中精力抓扶贫开发工作。

10.2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一是精准识别。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贫困村、贫困户继续开展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回头看”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持续摸清贫困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建立精准识别机制。二是精准帮扶。坚决改变“大水漫灌”和“撒胡椒面”的扶贫方式,加快推动建立“精确滴灌”模式,实行直接到户“点对点”扶贫新机制。精准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精准规划扶贫工作,坚持“一片一政策、一村一方案、一户一办法”,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真正做到帮扶到户、措施到人,并形成长效机制。三是巩固提高对脱贫摘帽退出的乡(镇)、村、贫困人口在一定时期摘帽不摘政策,退出不退帮扶,巩固提高防止返贫,实现稳定和长效脱贫。四是精准管理。加强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管理,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将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的基本资料录入信息系统和档案中实行动态管理,实现扶贫信息真实可靠、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因户施策,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扶真贫、真扶贫,把“大水漫灌”变成“滴灌”,既节约资源,又确保扶贫到村到户;五是精准脱贫。通过精准帮扶和巩固提高,采取量化标准,确保贫困人口得到有效帮扶,并实现稳定脱贫。

10.3 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两个全覆盖”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两个全覆盖”。按照这一要求,根据喀什地区要求实施“两个全覆盖”工程,即贫困村帮扶全覆盖和地、县、乡三级干部精准扶贫全覆盖。一是自治区、地区、县、乡四级160个单位帮扶118个贫困村,具体抓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和十项重点工作衔接落实,坚持不摘帽不脱钩。二是地、县、乡三级干部精准帮扶全覆盖工程,地县乡三级8500名在职干部职工,帮扶26700户贫困户。县级干部人均帮扶在6户以上,科级干部人均帮扶在4户以上,一般干部人均帮扶在2户以上(享受待遇、专业职称按照相应的职级分派贫困户)进行了全覆盖,不脱贫不脱钩。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实现驻村帮扶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10.4 改革专项扶贫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整合管理机制

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项目到村到户,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抓好扶贫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工作;建立涉及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的长效机制和平台。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行业规划、援疆规划中要突出针对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要明确项目投向,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共同推进扶贫开发“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和平台。以扶贫开发规划和贫困村为平台,整合扶贫和各行业涉农资金,整体推进贫困乡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资金监管,强化地方责任,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加强对资金审计结果的监督,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积极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作用,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让公共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加大金融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改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的金融服务。

10.5 完善金融服务机制

发挥金融政策导向作用,重点支持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对贫困乡村的信贷投放和保险覆盖。积极扶持合作性金融发展,发挥其贴近农民、灵活多样的优势。进一步加大与农发行、国开行合作力度,拓宽贫困人口发展的融资渠道和水平。进一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10.6 创新全社会参与和扶贫开发适度分工机制

推动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援疆扶贫和社会扶贫“四位一体”、政府、企业、市场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要重点到村到户,突出精准扶贫,实行点对点帮扶,解决贫困户最需要、最直接的帮扶问题。

行业扶贫围绕整村推进,重点在水、电、路、气、房、网等基础设施和致富产业、就业等富民产业上加大投入,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和捆绑使用各类项目资金,在抓农村产业和就业的基础上,围绕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村级道路畅通、农村电力保障、特色产业增收、饮水安全、乡村旅游、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农田水利、生态保护、易地搬迁等12项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发力,力争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推进一村、改变一村,努力发挥行业扶贫开发最大功效。

援疆扶贫要在“十三五”规划中安排资金,重点向基层民生倾斜,对口援疆省市要在援疆资金总额中每年切块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扶贫开发工作,努力通过对基层民生建设和扶贫解困争取更大社会效益、援疆效益和民心民意。

社会扶贫要进一步强化部门单位包村定点扶贫工作,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两个全覆盖工程”,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良好社会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开展好社会扶贫,激励、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更加广泛、有效、深入地开展扶贫工作,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合力的大扶贫格局。

10.7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工具、农业设施等资源资产参股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其它合作经营项目,取得资产和财产性收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比例。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清理工作,有序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缺地、少地问题,为脱贫、减贫提供基本保障。加快贫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土地依法规范有序流转。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清理工作,2019年全面完成清理工作任务。注重从清理出来的土地优先解决无地、少地贫困户和新成长无地、少地贫困人口、以及城镇建设无地贫困人口的土地分配问题。

10.8 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

根据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新扶贫领字【2015】20号文件要求,明确县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为和不能为的事项,明确领导责任;加大扶贫开发县级财政投入,严格资金项目监管;统筹城乡发展,强化约束机制的检查落实,确保扶贫开发扎实推进。

第十一章  保障机制和措施

11.1 切实落实领导责任

扶贫开发是各级党政的政治责任、县的主体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对口援助省市的帮扶责任、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责任。要全面落实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调整充实以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把农村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把扶贫开发列为“十三五”期间的一号工程,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落到实处。实施、乡(镇)、村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工程,实行问责制的扶贫绩效考核,实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划清扶贫事权,压实工作任务传导工作压力,明确约束条件,强化各层级的职责,把“地区监管、县抓落实、乡镇衔接、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落实到位。

11.2 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更多面向特定人群、具体人员,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打好攻坚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摸清底数、找准“穷根”、明确靶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切实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普惠化、平均主义的倾向,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通过精确制导、点准穴位、精细滴灌,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真正把精准扶贫落实到位,实现到2019年全面脱贫。

11.3 切实强化社会合力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动员和凝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健全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援疆扶贫和社会扶贫 “四位一体”、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构建政府、企业、市场的扶贫理念,推动喀什脱贫攻坚“两个全覆盖”工程,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因此,要理顺管理体制,科学划分各级各部门事权,适度传导工作压力,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特别是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做到“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人人皆愿为”,真正形成全社会扶贫“大合唱”的局面。

11.4 切实提高主体意识

坚持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愈。提倡奋斗改变命运,教育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摒弃“只伸手不动手”行为,发挥主体作用,坚决改变“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精神状态,坚决防止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树立“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11.5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组织是关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定不移”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加快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下大气力加强干部、教师、宗教人士“三支队伍”。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整顿建设、“访惠聚”活动、集中整治、严打斗争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落实好向贫困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把我们党的基层组织优势变成扶贫优势、组织活力化为攻坚动力。加强地、县、乡扶贫队伍建设,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关稿件: